又一波三連敗后,談談國足的“上限”和“未來”在哪里
記者陳永報道又一波三連敗后,國足主帥伊萬遭受了口誅筆伐。一個事實是,面對亞洲強隊時,他的單后腰戰術由于整體實力存在差距且缺乏單后腰人選漏洞百出。外界認為,如果懂得“順勢而為”,國足或許能夠有微弱的希望在對沙特和澳大利亞的比賽中拿到1分,但也僅此而已。
伊萬能否帶隊參加6月的18強賽存在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執教國足的日足球日報子不會太久了。在提拔年輕人層面,他做得不錯,但在戰術安排、陣容選擇及臨場指揮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綜合來看,他確實不算國足良配,只是,未來即使來了新教練,會是救世主嗎?
這個問題還早,外界仍期盼國足能夠盡可能達到上限,換帥自然是希冀。但不管如何,我們都應該對國足有更清晰的定位:最近的比賽,國足以其拼搏態度基本撐住了底線,這是需要保持的,但受困于球員實力包括主帥的應對,上限能夠偶爾觸及卻無法成為常態。所以,關于國足的現實和未來,我們注定還會“糾結”一段時間。
0比2不敵澳大利亞后,除了出現失誤的王大雷賽后引發了一些質疑外,其他國腳基本沒有受到輿論的抨擊。這是最近一兩年來國足最大的變化,而此前,國腳往往被罵得比較慘。
靠著“拼搏”,國腳們守住了“底線”,這源于多個層面的原因:其一,國足管理逐漸步入正軌;其二,歷經揚科維奇的嚴格管理和伊萬的年輕化,國足正在逐漸去除“腐肌”;其三,后金元足球時期,國足帶來的附帶經濟效應開始顯現。
反過來,這形成了一種良性效應,輿論對國腳“認可”,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他們卸下沉重的包袱。
這是國足的“底線”,但外界期待可以觸摸上限,便如去年10月及11月的18強賽,國足能夠擊敗印尼和巴林,那時候,他們幾乎接近上限了,畢竟,印尼幾乎是全歸化陣容,而巴林世界排名也在國足之上。
但如何界定上限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2024年亞洲杯,國足戰平亞洲排名20名左右的塔吉克斯坦和黎巴嫩后,隨著國足排名逐漸下滑,普遍的觀點是,國足在亞洲的排名應該在亞洲第13到18名間,換而言之,國足仍處于持續下滑的態勢。36強賽戰平新加坡,包括18強賽第一波三連敗后,悲觀的論調更是成為主流。但在國足接連擊敗印尼和巴林后,樂觀的情緒又成為主流。
綜合考量亞洲足球的發展及各國的歸化態勢,以及國足目前的實際情況,第15名左右的亞洲排名或許更符合實情。從這個判斷出發,國足的底線和上限相對清晰,就是對陣亞洲排名第13到第20名左右的球隊要全力爭勝,對陣9到12名左右的球隊爭取不敗;對陣前8名的球隊爭取打出好的表現甚至拿到分數。
從理智的角度出發,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外界對國足仍需保持謹慎的態度,至少在未來五年內,國足的實力難以迅速提升。
中澳之戰期間,記者和足球圈的一位資深人士一直在探討一個問題,在他看來,國足這場比賽的首發陣容,近半數不具備參加18強賽的能力,這涉及三個層面的原因。
其一,無法適應比賽的強度和節奏,看似還不錯的基本技術能力,在高強度和快節奏的比賽中根本無法展現;其二,缺乏拿得出手的個人專項能力,哪怕是速度。這也是不到19歲的王鈺棟充當奇兵的原因;其三,部分不錯的隊員受限于聯賽出場等原因,無法發揮出最好的狀態,比如張玉寧。實際上,把傷病員計算在內的話,國足只能拿出一個勉強算湊合的陣容。
國足的另一個現實是,短期內寄希望于年輕球員的爆發不現實,05年齡段以前的隊員,其自身的上限肉眼可見,提升的難度非常大。05年齡段的隊員雖然冒出個王鈺棟,但更多的隊員實際上都沒有太多的中超經驗,哪怕中超第3輪,王鈺棟、朱鵬宇和李新翔等三名05后球員進球都無法改變這種尷尬。尤其是國足原本薄弱的中場中路,05國青的兩大主力陳澤仕和依木蘭似乎看不到短期內能夠在中超打上比賽的可能性。
曾經95年齡段的鐵腰陳哲超、97年齡段的新星嚴鼎皓,目前都泯然眾人矣,前者改打左后衛,后者出場不穩定。至于99年齡段、01年齡段和03年齡段,一直都是腰無力,否則,當年的安東尼奧在執教03國青時也不至于打“703”戰術。其實,這些年來中超有一批身體條件出色的中前場球員開始改打后腰,如鄭智和蒿俊閔,當然,也包括王上源,至于黃政宇則是從中衛改打防守型后腰,但問題的關鍵是,目前類似的球員也不多了。
目前,五外援背景下的中超,各隊普遍配置了外援后腰,本土后腰也都是相對成熟的球員,中超有一批這樣的球員,他們在和外援搭檔的時候表現還是不錯的,但無法獨挑大梁。
當前,國足在后防線層面有一些不錯的人才儲備,邊前衛和邊鋒也有新人涌現,但中場中路和鋒線則捉襟見肘。
未來,國足的策略其實比較簡單,其一是盡可能推動年輕化,哪怕付出的代價是實力層面進一步下滑,目前,國足的年輕化進程,在伊萬的推動下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其二是以后腰和鋒線為主,保持有序的歸化,但目前可供歸化的目標有限,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未來如果還要增加外援名額,可以強制規定年齡限定為U23或以下。
上一次聯賽為國足讓路,發生在去年9月的國際比賽日,當時,國足提前約兩周進行了集訓,但18強賽第一場,國足客場狀態全無,被日本隊打了個7比0。隨后10月及11月的18強賽,集訓只有一周,但那兩個國際比賽日,國足先是贏了印尼,然后又擊敗了巴林。
不可否認,這一次國足進行長期集訓,確實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一是亞冠精英聯賽的比賽12日才結束,而中沙之戰20日就要開打且國足是長途跋涉客場作戰,中間只有7天的間隔時間,確實不太容易安排一輪比賽。
長期集訓就一定會影響比賽狀態嗎?恐怕沒有標準答案。或許的確有球隊在長期集訓后效果不錯,但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都是一周左右短期集訓的方式,這樣,球員的狀態有個延續性,更重要的一點是,長期集訓對心理層面的負面影響,恐怕比競技狀態的負面影響還要大。
但問題的關鍵是,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中國足球總是陷入長期集訓的怪圈中。
通過中超賽程可見,國足的下一場18強賽是6月5日,但中超在5月17日就停了,其中20日到22日要進行足協杯比賽。也就是說,為了6月的18強賽,國足又要進行兩周左右的集訓時間。但其實在5月27日到28日進行一輪聯賽的話,或許更有利于球員狀態的保持。
除非是換帥需要進行技戰術磨合,否則,正常的國際比賽日實在是沒有必要進行長期集訓,更合理的方式是在國際比賽日前聯賽的密度適當放緩,以緩解球員的疲勞度,進而為國足比賽做好準備。
實際上,我們曾經談及8月可以設置一個間歇期,以便聯賽更適應國際足聯以跨年聯賽為基礎制定的國際比賽日,2025賽季,在賽程設定時曾經考慮過,但受限于多重原因,包括聯賽為國足讓路,足協杯的賽程安排等等,但最終未能實現,好在7月中上旬進行東亞杯,各隊稍稍有一些調整的空間。
未來,在7月底到8月中上旬也就是酷暑季節設置間歇期,以便球員更好地準備9到12月的四線作戰(國字號、亞冠、聯賽和足協杯),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一篇:68年+39年不敗!國足盼延續神跡,最后兩連勝或晉級,賽程出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