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男籃成績,到底重要不重要?
2023年8月6日CBA日報,在李凱爾同志的掩護下,曾經飽受關注最終無人問津的中國男子大生籃球隊悄悄結束了成都大運會的全部比賽,最終取得了賽事第十的戰績。
這個第十,已經是中國大運會男籃近20年來最佳戰績了,相信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讓某一些人滿意,但比賽的過程也會讓另外一些人不滿意,如果這兩種人都進入體育館觀看比賽的話,顯然也不會坐在同一片區域。而后一種人不滿意的過程,只是因為一場比賽,男籃在小組賽中輸給了臺北,論在何種賽事級別、哪個年齡段、哪種身份標定上,國家隊贏不了省隊,無都不會令大陸球迷感到愉悅。
從這個角度看,成都大運會組委會背后應有高人指點,大部分男籃的比賽沒有直播信號和錄像回放(隔壁立陶宛隊倒是所有比賽都有),痛心疾首者永遠失去了細節,大家上網罵兩句不明所以的娘草草了事,跟風的姿勢甚至讓自己顯得難堪。而自媒體在輿論冷卻12小時后才零星爆出的那點兒片段已經掀不起什么波瀾,籃球圈那點兒雞毛蒜皮迅速被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覆蓋,為此動用娛樂圈都顯得有點牛刀殺雞。
成都大運會組委會自然是委屈的。首先太古里都未經允許禁止街拍了,你猜他們自己能不能獨立拿出這個「允許」。成都大運會不是普通的大運會,2023年是三年疫情之后中國恢復全球正常交往的起始之年,大運會是后疫情時代中國承辦的第一個世界性綜合運動會,不光是給世界人民看到中國,也是讓中國人民看到中國。
輸給省隊后,有老一代體育評論員說大家不必在意男籃表現,這樣的賽事就是讓全國人民看金牌和升國旗的,我認為他是懂把握時代脈搏的。
另一方面,1959年整合之前,世界級別的大學生運動會可謂層出不窮,什么世界青年學生節、國際大學體育周、國際大學生運動會林林種種,一年趕兩個場子的時候也不罕見,為什么分成這么些運動會,冷戰對抗的影響一望即知,可見無論東方西方,無論姓資姓社,諸國對大學生活力的引流方向都有比較清醒而統一的認知。1959年萬劍歸宗,招牌確定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兩年舉辦一屆,頻率相當不低,此前也沒見中國籃球愛好者們普遍關注,吵吵著要轉播。
最后,成都原本申辦的2021屆賽事因為疫情和讓步奧運會兩度延期,2023年之所以能在成都舉辦,可能和原本2023年申辦國俄羅斯的大學生大多出國辦事兒去了有關。即是說成都大運會在2023年舉辦本就是個機緣巧合,他們是不是已經做好轉播準備了,兩年前審批下來的轉播設備會不會像佳木斯的方艙醫院建設一樣流暢落地,是個疑問。
總體來說,資源是有限的,這個資源不只是說讓渡給女籃轉播那么簡單,當然了,分析來分析去,事情的根子原因可能還是在第一條,男籃沒有任何希望走上領獎臺讓全國人民振奮一下,不給他們轉播就是一直以來的常規做法,而這個沒有任何希望其實也不需要什么高人指點,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會很容易得出「絕不能給全國人民添堵而不予轉播」的結論。
不用回頭看太遠,就上一屆2019年那不勒斯世大運,中國男籃小組賽3場場均輸40分,最后排位賽拿下墨西哥位列第14,前段時間球評圈流行說近因效應,我猜這樣的表現已經足夠給成都的組織者們吃下一顆定心丸,下定決心不轉播或少轉播。
再往前看,2017年在臺北舉辦沒參加不提,2015年排名第16,場均輸12分,十年前,2013年,大家都在關心成年國字號輸給省隊,很少有人關心過大學生男隊跑到俄羅斯小組賽場均輸掉32.2分,其中最慘的一場輸給立陶宛77分。2011年,我們的主場,小組賽場均輸16.8分,排位賽最后一場輸給韓國,第18名。
剩下的事情就該加速了,畢竟前面已經介紹過了,排到第10就算是中國男籃在大運會近20年來最好戰績了,那么20年前更好的戰績是什么呢?
20年前是2003年,中國男籃在韓國大邱世大運上拿到了第四的成績,但這還不是巔峰,再往前數2年,2001年是個特殊的年份,我們在這一年申奧成功,而世界大運會也是中國第一次承辦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中國男籃在這屆比賽中的成績是銀牌。
稍微了解點中國籃球實力的球迷此時就該跳出來指點江山了:你把移動長城哥仨姚明、王治郅、巴特爾都懟上去了,這是以強凌弱啊。
他們說的都對,但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商量的余地。仔細看大運會參賽規則,人家要的就是兩件事情,一是年齡限制,二是學籍限制,學籍放寬到畢業不超過2年,那么我們去的人雖然都是體校出身,但一來年齡符合,二來運動員身上也都掛著大學的學籍,所以確實沒違背大運會規則。
事實上,那些年也沒有現在的條件好,把整支球隊拉到美國去打夏季聯賽,拉到歐洲去打小型杯賽。而在2001年亞錦賽過后,中國隊就只剩大運會一項大型賽事可供以賽代練了,要不是胡衛東、劉玉棟老哥幾位實在太老,相信能帶上的話咱們也不會客氣。
半決賽中21歲姚明最后1秒蓋帽絕殺美國隊的表現本應該成為中國男籃歷史上最高光的鏡頭之一,你甚至可以因此聯想到休斯敦火箭因為這個場景在第二年果斷選擇他當狀元的理由是多么充分:奧拉朱旺也干過。
退一步說,你就算把如今的中國成年隊拉到大運會打比賽,他們能不能像2001年那屆一樣半決賽淘汰美國NCAA代表隊還是個問題。所以怪可惜的,我們派出了一支符合條件的球隊去參加了比賽,拿到了男子籃球國家隊歷史上罕有的好成績,但卻被低估到了塵埃里,一提起來就是「嗐別提了你不知道當年我們派了……」的懂球模樣。這事兒也不怪別人,只能說有時候我們從不反思,有時候我們又太善于反思。
所以2003年我們拿到第三的理由大概你也能猜到一二,唐正東、王仕鵬、孟達、張慶鵬等CBA名將赫然在列,但還是那個邏輯,當年2003屆大運隊平均年齡在20啷當歲,你把現在CBA符合這個年齡要求的名將拉出一支球隊來參賽,能不能達到這個效果仍是問題。
當然,我們一般不聊邏輯,尤其搞球評的談邏輯很容易被輕松擊破,譬如貓三要是左右互搏,本段的貓三就會和前文的貓三聊聊年齡問題,前文的貓三如果聊不下去了,就應當轉手扣些「愛國主義」「全民找間諜」「你糾纏這些的目的是什么」之類的帽子過去,然后就可以結束這場爭論。
也不是只有咱們窩在家里自我反省,事實上別人也在盯著咱們看,2005年大運會中國男籃代表隊大多由大超聯賽球員組成。而當年亞洲籃球網專欄作家沃波特就特意發了一篇文章,里面沒有分析中國隊3連敗的表現,而是將更多筆墨放在了「中國是否派出了一支真正的學生軍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他的結論是這次中國隊確實派出了一支純正的學生軍,但他其實也不是很清楚,當年大超里面多的是CBA青年隊的球員,但至少用大學字眼過濾了兩遍,確實更接近大學生模樣了,而且實力確實更差了一點。
受多年以來「中國隊鉆規則空子世界第一」「老外都是費厄潑賴」觀念影響,我們對周邊環境并不加太多審視,至多看看南棒小日子有沒有偷奸耍滑,但實際上別家也沒那么單純,譬如立陶宛、巴西這次派來的隊伍里也有不少球員在本地頂級聯賽效力。
事實上看李元偉的書里介紹2003年大運會的情況,大部分球隊派出來參加大運會的,基本上都是國家青年隊,沒幾個國家能夠奢侈到只用我們想象中在校園里打比賽的學生球員就能取得好成績。如果你非要說美國,大學畢業不超過2年的球員組個隊,人家只要愿意,年年都可以是大運會冠軍。
說實在的,人美國不在乎這個,咱中國至少從2005年開始,也不在乎了。在乎一件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不在乎就是不在乎。當然,不在乎歸不在乎,到了大型賽事真正開始之后,國家還是照顧到了絕大多數老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里不允許出現場均輸30分開外的慘案,更遑論國家隊輸給省隊的現象,因為老百姓只看比賽本身,沒人有功夫跟你掰扯臺灣省的大學籃球和大陸的大學籃球人才培養上的差異。
所以如果我們不看輸省隊一役,中國這次派出的仍是相對純的大學生球隊(按2021年計算符合條件),能夠只輸同樣相對純的立陶宛12分、巴西10分,最終拿到第10,你不能說咱們的籃球一直在向后前進,至少就大學籃球而言,不能下這個結論。
至少有一件事是真的,20年下來,大學生跑到世界舞臺上打球,至少我們這一次擦規則的邊擦得更微小了,和國際強隊含大學生純度水平似乎也達成了一致,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不知道是我們變成了他們,還是他們變成了我們。
而大學籃球能夠拿到世界舞臺上和諸強扳扳手腕,表面上看,「教體融合」四個字可能是起到一些作用的,大學生作為聯賽的補充,和青訓雙軌并存,事實上還是提升了整體校園籃球頂峰的水平。
但這件事情有個前提,你到底怎么理解「體教融合」。國家體育總局在2021年發布《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洋洋灑灑3萬字,其中在創新國家隊管理體制這個章節中,提出要“堅持國家辦與社會辦相結合,積極探索與地方、高校以及俱樂部等社會力量聯辦共建國家隊新模式,引入國家隊競爭機制”。
而在“支持高校組建高水平運動隊”這個章節中,講得更加具體。內容包括:“堅決貫徹中央有關深化體教融合政策精神,聯合教育部門以田徑、游泳基礎大項和‘三大球’等集體球類項目為重點,建立國家隊、省隊組建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相銜接的體制機制,在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競賽、保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給予有條件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一定的國家集訓隊名額,將其納入國家隊建制和奧運會亞運會世界杯等重大賽事備戰體系一體化、常態化、同等化管理。”
國家體育總局的文件意見十分明確,高校將與地方、俱樂部等社會力量一起為國家隊輸送人才,而反過來國家隊也會為高校留一定的集訓名額,以促進高水平運動員向高校流動的態勢。
但同樣是在2021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還聯合印發了一則《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辦法將在2024年開始進行重大改革,而改革的方向也很明確,實際上是限定了高水平運動員進大學的路子:
要么你選擇體育類專業,繼續專心搞你的體育;要么你就參加全國高考,降分20分錄取其他普通專業。
顯而易見的問題:降20分,高水平運動員能考上清北的普通專業嗎?
如果一所高校沒有體育類專業,那么他們很難湊到一支高水平運動隊,而如果他為了湊成一支高水平運動隊而開設體育類專業,你就要問問高水平運動員愿意不愿意一輩子吃體育這碗飯。
我們很容易看到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發文的意圖,本質上不是有些人理解的追求教育公平的問題。因為單純考慮教育公平,這是在打國家體育總局的臉,后者也沒必要和你聯合發文。這個做法的根本目的,還是要讓高水平運動員繼續集中力量,留在體育口,為國遺傳高水平,而不是讓他們繞個圈子通過大學來當回鍋肉。
但從個人發展角度來看,從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打一開始花錢練體育可能只是從小鋪墊的一條邁向高學歷好專業的捷徑而已,畢竟讀書太卷了,高水平可就有層級之分了,不是非得成為姚明才能從上海交大經濟學本科畢業的。
在我看來,無論是籃球還是其他什么層面的國家隊,大學為國家隊輸送人才之類的說法,在「體教融合」這個龐大主題下只是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內容。國家隊有國家隊的玩法,金牌戰略有金牌戰略的布局,體育總局《十四五規劃》中開篇明義講的清楚極了:「更好發揮舉國體制在攀登頂峰中的重要作用」。
攀登頂峰是什么意思,舉國體制又是指的什么來說,再清楚明白不過的表述了。
至于體總和教育部共同推進的「體教融合」,更多指向的是校園體育發展,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青少年身體素質和精神能量。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文件都提出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體教融合」本質上是「五育并舉」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所以歸根到底,「體教融合」是要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廣泛而深遠的意義和內涵,要遠遠大過大學籃球怎么發展、CBA選秀還搞不搞得下去之類的小話題。
至于到底要怎么做到這一點,到底要怎樣才能讓普通家長放下內心焦慮,敞開胸懷擁抱「雙減」政策,真放心讓孩子去體教融合一下,而不是在中考前突擊訓練女子800米,這就是另一個更現實、也更困難的話題了。
最后,據我觀察,國家隊在世界性大賽上取得好成績,這些年來也已經不再是萬能喜劇了,越來越少的人會用乒乓球、女籃或女排奪冠來提升幸福感了,女足世界杯小組賽被淘汰也鮮有人崩潰慟哭。這說明人民的美好生活越來越不需要靠國家隊成績這些盤外招來支撐了,同時也說明我們確實正在忙著追逐一些更實在的美好生活。
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吧。

上一篇:庫里連砍5分收比賽!勇士拆穿魔術 維金斯23+6追夢被驅逐
下一篇:返回列表